脑梗(脑梗死)并非毫无征兆的突发疾病,通常在病发前几个月,身体会反复出现以下5种典型异常信号,需高度警惕并及时就医:
一、突发性头晕或剧烈头痛
典型表现:无明显诱因的眩晕感(如天旋地转)、持续加重的头痛,尤其在晨起或休息后加剧,可能伴随恶心、呕吐。
潜在风险:提示脑供血不足或脑血管痉挛,可能是颈动脉或椎动脉狭窄的早期信号。
二、单侧肢体麻木或无力
典型表现:一侧手臂/腿部突然乏力、麻木,如持物不稳、走路拖沓、肢体动作僵硬。
关键特征:症状反复出现,短暂缓解后再次发作,常被误认为“压到神经”或疲劳。
三、言语或认知功能异常
典型表现:
语言障碍:说话含糊不清(大舌头)、词不达意或理解困难;
认知变化:近期记忆力下降、注意力涣散、性格突变(如温和者易怒)。
高危提示:左侧大脑半球缺血易影响语言中枢,需优先排查。
四、短暂性视力障碍
典型表现:
单眼或双眼突然视物模糊、眼前发黑(一过性黑矇),持续数秒至几分钟;
视野缺损或复视(看东西重影)。
医学意义:眼动脉或视觉中枢缺血的表现,常见于颈动脉斑块脱落。
五、异常嗜睡或频繁打哈欠
典型表现:睡眠充足仍感疲惫,日间频繁打哈欠(超过10次/天),甚至坐着入睡。
生理机制:脑缺氧触发机体通过肺部扩张代偿供氧,是脑梗前的重要代偿反应。
高危人群需额外警惕
若存在以下情况,上述症状出现时需立即就医:
慢性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控制不佳;
生活习惯不良:长期吸烟、酗酒、肥胖或久坐;
中老年群体:45岁以上,尤其有脑卒中家族史者。
预防建议
控三高:严格管理血压(<140/90mmHg)、血糖及血脂(低密度脂蛋白<2.7mmol/L);
定期筛查:每年颈动脉彩超、脑血管影像学检查(如MRA);
生活方式干预:低盐低脂饮食、适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戒烟限酒;
急救意识:出现任一症状时,记录发作频率并及时神经内科就诊。
脑梗前的异常信号是身体发出的生命警报,及时干预可显著降低致残与死亡风险。若症状反复或进行性加重,务必避免“观察等待”,立即就医排查。
脑梗(缺血性脑卒中)的前兆症状多样且非特异性,但多与脑血管供血不足导致的神经功能受损相关。以下是按症状类型分类的具体表现,结合权威医生的临床总结,帮你快速识别:
一、运动功能障碍(最常见)
肢体无力/瘫痪:一侧手脚突然无力(可为一过性或持续)、偏身运动障碍(如一侧胳膊/腿无法抬起)、偏瘫(一侧肢体完全不能活动);部分患者表现为一过性单侧肢体瘫痪(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步态异常:走路时步履蹒跚、腿无力,或突然走路不稳、行走跌倒(如“脚像踩棉花”),需警惕后循环梗死(如小脑、脑干)。
面部/吞咽异常:口角歪斜、鼻唇沟变浅(中枢性面瘫)、流涎;吞咽困难、咀嚼无力、饮水呛咳(脑干梗死累及延髓时常见)。
二、感觉功能障碍(提示神经传导受损)
肢体/面部麻木:一侧肢体、单肢或偏身麻木(如“蚂蚁爬”“针刺感”“虫咬感”);口角麻木(常见于腔隙性脑梗)。
头痛/头晕:突然头晕(天旋地转感,后循环梗死典型)、头痛(闷痛/胀痛,劳累或情绪激动时加重);部分患者原有头痛/头晕突然加重。
三、语言与认知功能障碍
言语障碍:说话含糊不清、语速减慢、语句不完整(如“想说说不出来”);语言理解障碍(答非所问、无法听懂他人说话);命名障碍(叫不出常见物品名称,如“杯子”“钥匙”)。
认知异常:短暂性全面遗忘症(突然忘记近期发生的事,如“刚吃的饭想不起来”)、一过性记忆丧失(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部分患者出现精神异常(如突然沉默寡言、易怒、表情淡�
四、视觉与听觉障碍
视觉异常:一过性黑蒙(突然看不见,持续1-2分钟恢复,提示颈内动脉闭塞前兆)、复视(看东西有重影)、视物模糊(双眼或单眼)、视觉偏盲(一侧视野缺失)
听觉异常:耳鸣(突然出现,持续或阵发性)、听力下降(多为单侧)。
五、平衡与协调障碍(后循环梗死典型)
平衡紊乱:突然不能保持平衡(如站立时向一侧倾倒)、共济失调(走路偏斜、手脚协调差,如“穿袜子困难”)。
眼球震颤:眼睛不自主地来回跳动(提示脑干或小脑梗死)。
六、意识与精神状态改变
意识下降:嗜睡(总睡不醒)、昏睡(呼之能应但很快又睡)、昏迷(无法唤醒);部分患者出现短暂意识丧失(如突然晕倒,很快恢复)。
精神异常:情感淡漠(对周围事物无反应)、易怒(情绪突然波动)、智能下降(如计算能力减退、忘记回家的路)。
七、植物神经功能障碍(非典型但需警惕)
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颅内压升高或脑干受累)、突然打嗝(顽固性呃逆)。
全身症状:全身疲劳、虚汗、低热;胸闷、心悸(交感神经兴奋)。
八、其他典型预警信号
哈欠不断:80%的脑梗患者发病前5-10天会出现反复打哈欠(脑乏氧的表现),伴“昏昏欲睡”“饭后困倦”。
高血压患者鼻出血:高血压患者若反复鼻出血(次数多、量⼤),或伴血尿、眼底出血,可能是脑梗的“危险信号”(提示血管脆性增加)。
血压异常:突然血压升高至200/120mmHg以上(脑血管痉挛)或降低至80/50mmHg以下(脑灌注不足),需立即就医。
关键提醒:哪些情况需立即就医?
若出现突发性、进展性症状(如“突然说不出话”“一侧手脚突然不能动”),或伴随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吸烟),尤其是中老年人,应立即拨打120!
注意:部分脑梗(如腔隙性脑梗)可能无明显前兆,或仅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如“头晕、乏力、无精打采”),但只要出现肢体无力、言语障碍、口角歪斜等“脑梗典型信号”,务必及时就诊(黄金溶栓时间为发病后4.5小时内)。
脑梗(缺血性脑卒中)急救措施详解
脑梗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时间就是大脑——每延迟1分钟,约190万个脑细胞死亡。急救的核心是快速识别、立即呼救、稳定生命体征,为后续医院治疗争取“黄金时间窗”(发病6小时内)。以下是**院前(院外/家中)和院内(医院内)**的规范急救步骤,结合2023-2025年专业医学科普内容整理:
一、院前急救(关键:避免二次伤害,维持生命体征)
1. 第一步:立即拨打120,明确告知症状
发现脑梗典型症状(如突然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无力、口角歪斜、言语不清、意识障碍),第一时间拨打120,说明:
患者位置(具体到楼栋、单元);
症状(如“突然摔倒,右侧手脚动不了,不能说话”);
既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
注意:不要自行驾车送医,避免途中延误或加重病情。
2. 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最关键的现场措施)
体位调整:让患者去枕仰卧位(不要垫枕头),头部偏向一侧(左侧或右侧),防止呕吐物、口腔分泌物误吸入气道。
清理气道:用手帕、纱布缠在手指上,伸入患者口腔清理呕吐物、痰液或异物(如食物残渣);若有活动义齿,务必取出,防止误吞或阻塞气道。
解除束缚:解开患者衣领、腰带、袖口,避免压迫颈部或胸部,影响呼吸。
3. 心肺复苏(CPR):针对呼吸心跳骤停者
若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胸廓无起伏)、心跳停止(摸不到颈动脉搏动),立即进行胸外按压+人工呼吸(30:2原则):
按压部位: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下半部);
按压方法:双手重叠,掌根紧贴胸部,手臂伸直,用身体重量垂直按压,深度5-6cm,频率100-120次/分钟;
人工呼吸:用嘴包住患者嘴,捏紧鼻翼,吹气1秒(看到胸廓起伏),每30次按压后吹2次。
注意:若未接受过CPR培训,可仅做胸外按压(同样有效)。
4. 防止舌后坠与抽搐(避免咬伤或窒息)
若患者抽搐(肢体强直、牙关紧闭),用压舌板、勺子或手帕卷成筒状放入患者上下牙之间,压迫舌头,防止咬伤舌头或舌后坠阻塞气道;
保持环境安静、光线昏暗,避免大声喊叫或晃动患者,以免加重抽搐。
5. 避免不当移动(防止脑损伤加重)
若患者摔倒在地上,不要强行搀扶或坐起,应平托患者(1人托头部、1人托腰部、1人托腿部),移至安全、通风的地方(如远离马路、尖锐物体);
移动时保持头部与身体同一水平(不要抬头或低头),避免晃动头部,防止加重脑缺血或脑出血。
6. 其他注意事项
未得到医生许可,不要给患者进食或饮水(包括药物),以免误吸或影响后续溶栓治疗;
不要用毛巾、衣物等堵塞患者口鼻,避免影响呼吸;
若患者有高血压病史,不要自行给患者吃降压药(需医生评估后调整,避免血压骤降加重脑缺血)。
二、院内急救(关键:溶栓/取栓,恢复脑血流)
患者被送往医院后,医生会立即进行头颅CT/MRI检查(区分脑梗与脑出血),明确病灶部位、范围,然后采取以下专业治疗:
1. 超早期溶栓治疗(黄金时间窗内的“救命药”)
时间窗:发病6小时内(部分患者可延长至9小时,需通过影像学评估);
药物:阿替普酶(rt-PA)(首选,对时间窗要求更严)、尿激酶(适用于6小时内);
作用:通过静脉输注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是脑梗急性期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显著降低致残率(如瘫痪、失语)。
2. 降颅压治疗(针对大面积脑梗,防止脑疝)
若患者出现颅内压升高(如头痛剧烈、呕吐、意识障碍加重、瞳孔不等大),医生会用甘露醇(快速静滴)、甘油果糖、呋塞米等药物,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致命并发症,可导致呼吸心跳停止)。
3. 抗血小板与调脂治疗(预防血栓扩大)
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抗治疗,持续1-3个月),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新血栓形成;
调脂稳定斑块: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长期服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C),稳定动脉斑块,预防脑梗复发。
4. 生命支持与对症治疗
吸氧:维持血氧饱和度≥95%,改善脑缺氧;
控制血压、血糖:若血压过高(收缩压>180mmHg),适当降压(避免骤降);若血糖过高(>11.1mmol/L),用胰岛素控制,避免加重脑损伤;
醒脑治疗:针对意识障碍患者,用醒脑静、复方麝香注射液等药物促醒。
三、急救误区需绝对避免
误区1:摇晃患者头部或强行唤醒:可能加重脑缺血或脑出血;
误区2:垫高枕头:会导致颈部屈曲,影响呼吸道通畅;
误区3:给患者喂水/药:可能引起误吸,影响后续溶栓治疗;
误区4:随意移动患者:尤其是头部,可能加重脑损伤;
误区5:等待“自行缓解”:脑梗是急性病,不会自行好转,拖延会导致不可逆脑损伤。
快速识别(记住“BE FAST”原则:Balance失衡、Eyes视力模糊、Face面瘫、Arm手臂无力、Speech言语不清、Time立即呼救);
快速呼救(120);
快速送医(争取6小时内溶栓)。
掌握以上急救措施,能为患者争取最佳治疗时间,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醒:具体治疗需以医生现场评估为准,切勿自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