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优必选科技副总裁焦继超在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合作分论坛的最新表述,结合行业技术现状和商业化路径分析,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场景的时间表如下:
⏳ 一、分阶段商业化时间线
工业场景优先落地(2-3年内)
人形机器人将首先在汽车制造、3C电子等结构化工业环境中应用,承担搬运、分拣、质检等重复性任务。目前优必选Walker S2已实现15公斤负载搬运、自主换电等功能,并在东风柳汽、比亚迪等车企工厂开展实训,2025年计划交付500台工业机器人。
商业服务场景跟进(3-5年内)
酒店接待、展厅导览、4S店服务等与人交互的商业场景是第二阶段重点。机器人需具备基础对话能力和环境适应性,优必选预计2026年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在此类场景规模化应用。
家庭场景最终突破(8-10年左右)
家庭环境存在高度非结构化、任务多样性和安全伦理等复杂挑战:
安全标准缺失:需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人机共处安全,避免物理伤害或隐私泄露;
技术成熟度不足:需突破开放环境下的自主决策、精细操作(如洗碗、护理)及情感交互能力;
成本与可靠性:当前工业机器人单价达数百万元,家庭场景需降至消费级水平并确保长时间稳定运行。
⚙️ 二、家庭场景落地的核心瓶颈
任务泛化能力
家庭任务如烹饪、清洁需适应不同家居布局和物品类型,依赖具身智能大模型对开放环境的实时理解,当前技术仍处于实验室验证阶段。
人机交互安全
涉及儿童/老人照护时,机器人需具备毫米级力控和紧急制动机制。现有产品(如优必选Walker S2)采用磷酸铁锂电池等安全设计,但家庭场景容错率近乎为零。
社会接受度与伦理
需解决公众对机器人的信任问题,并制定责任认定标准。业内共识认为,家庭机器人需达到“博士级智能”且价格亲民才可能普及。
🌐 三、行业协同推进方向
数据驱动迭代:通过工业/商业场景积累真实作业数据,反哺算法优化;
政策与标准建设:中国电子学会等机构正推动安全标准制定;
跨领域技术融合:自动驾驶、大模型技术进步将加速机器人环境感知与决策能力提升。
💡 焦继超强调,尽管家庭场景仍需较长时间,但工业领域明年或现“过万台交付”拐点,类比2018年新能源汽车爆发期。优必选Walker系列2025年订单已突破8亿元,为技术迭代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