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人都会开始关注身体健康,尤其是到了56岁之后,体检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大家常常听说体检可以发现一些潜在的疾病,能早点诊断,早点治疗,毕竟“早发现早治疗”是预防疾病的关键。
但其实,随着年纪的增长,某些体检项目其实并没有那么必要,甚至可能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风险或过度医疗。尤其是一些常见的筛查项目,可能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做,做了反而可能得不偿失。

其中,低剂量螺旋CT、肿瘤标志物普查、颈动脉超声筛查、全身PET-CT扫描和频繁的骨密度检测是一些常见的,尤其是56岁之后,不太推荐的检查项目。
虽然这些体检在某些情况下对特定人群可能有帮助,但对于普通人,尤其是那些没有明显健康问题的人来说。
这些体检的实际益处往往是有限的,甚至可能让人花钱又浪费时间,最重要的是,可能带来额外的心理负担。

低剂量螺旋CT在肺癌筛查中的使用,这项检查是近年来越来越流行的筛查方式。它通过低剂量的辐射扫描肺部,能够帮助医生发现肺癌的早期迹象。
按理说,肺癌的早期发现对于生存率的提高确实有帮助。但如果你是一个健康的成年人,尤其是没有吸烟史或家族病史的人,做这个检查并没有太大必要。
事实上,低剂量螺旋CT虽然辐射量小,但还是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许多情况下,CT检查会发现一些很小的病变或不明确的结节,这些并不一定是癌症,有时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焦虑和后续的检查。
根据一些研究,肺癌筛查并没有显著改善大多数无症状个体的生存率,所以,并不是每个56岁的人都需要做这个检查,除非你有特别的风险因素。

许多人在体检时会做血液检查,其中可能包括了肿瘤标志物的检测。肿瘤标志物可以帮助医生检测是否有癌症的迹象,但是,问题是这些标志物并不是癌症的专属。
有时候它们的水平会因为其他原因升高,比如感染、炎症或者其他非癌症的疾病。而且有些肿瘤标志物,甚至可能在完全健康的人身上也会出现异常波动。
结果就是,许多人在没有癌症的情况下,看到肿瘤标志物水平升高,可能会被吓坏,进行一系列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
这些检查对于大部分健康人来说,并没有太大实际意义,尤其是56岁后,身体状况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做这样的筛查反而可能带来负担。

颈动脉超声筛查这个检查常常被用来筛查动脉硬化、脑卒中的风险。它通过超声波检查颈动脉的血流情况,发现是否存在血管狭窄或者堵塞。
然而,实际上,颈动脉超声的筛查对于没有症状的普通人,尤其是56岁以上的人来说,效果并不显著。
如果没有出现脑血管事件的症状,或者没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高风险因素,频繁做这个检查的意义并不大。
过度筛查不仅无法有效预防疾病,反而可能导致一些不必要的焦虑,并且每次检查都需要接受超声的压力,长期下来对身体也可能产生不良影响。

全身PET-CT扫描这项检查可以通过放射性物质来帮助检测体内可能存在的肿瘤或其他异常。不过,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这项检查费用不菲,而且它并不适用于没有症状的普通人。
PET-CT扫描能够发现许多不确定的地方,其中一些可能是完全无害的病变或是一些暂时性的炎症。而且,PET-CT的辐射量相对较大,频繁检查对身体的影响不可小觑。
56岁以上的人,若没有明确的症状或特殊的家族史,完全没必要做这种全身检查。即使是癌症的早期发现,也并不意味着早期治疗就一定能够改善生存期。
因此,这项检查更多是针对已经有症状的高危人群,而不是健康检查的一部分。

频繁的骨密度检测也是不必要的。随着年龄的增加,很多人担心骨密度下降,容易发生骨折,尤其是女性在绝经后更容易出现骨质疏松。
因此,很多人认为,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骨密度检测不适合所有人,尤其是那些没有明显骨折风险的人。
56岁以后,如果没有出现骨痛、骨折的历史,或者没有严重的骨质疏松家族史,频繁的骨密度检测并不会带来太多的帮助。
而且,骨密度的变化是一个长期过程,偶尔检查一次就足够了,频繁检查只会给身体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56岁之后,体检固然重要,但并不是所有检查都适合每个人。对于一些健康的人来说,过度体检不仅没有实际益处,反而可能带来更多的心理负担和不必要的医疗干预。
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体检项目才是最明智的。其实,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保持心态平衡,这些远比一堆体检报告更能保证长寿和健康。
因此,定期体检时,不要盲目听从“医生推荐”的所有检查项目,而是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体检项目,做到真正的“因人而异”。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体检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胡佳佳.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致免疫性心肌炎的88例分析,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24-12-13
